一、端午节的由来
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。两千多年来,端午始终是一个多全民族的全民健身、防疫祛病、避瘟驱毒、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。
端午又名端阳节、重午节,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词人、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。两千多年来,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变成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。史料记录,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,楚国大夫、爱国词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信息后,悲愤交加,心如刀割,决然写下绝笔作《怀沙》,抱石投入汨罗江,以身殉国。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,沿水招魂,并将粽子投入江中,免得鱼虾鲸吞他的身材。这一风俗绵延迄今,已有两千多年。
二、端午节的各地方什么习俗
1、湖南端午节
湖南有些地区把农历五月初五称“小端午”、五月十五日称“大端午”。“端”有“初”的意思,故称初五为端五。“五日为天中节,亦称‘地腊’。”夏历(农历)的正月建寅,按地支顺序,五月恰好是午月,加上古人常把五日称作午日,因此端五又称重午。
湖南各地竞龙船,时常引出争斗,因而,历代地方官署都曾有禁令不许竞赛。“沿江有龙船竞渡之戏,尤盛于安江一带。各村共构亭藏船,长数丈,三十六舱排坐七十余人。有自五月初十起者,有自十三起者,至十五日止。岁有社饮,兴酣则抢先恐后,多有斗殴损命及堕水死者。”“近水居民多为龙船竞渡之戏,近以争斗酿巨案,官厉禁之。”
2、广东端午节
从化市端午正午以烧符水洗手眼后,泼洒于道,称为“送灾难”。新兴县端午大家各从其地邻近庙宇鼓吹迎神像出巡。石城县端午,孩童放纸鸢,称为“放殃”。潮汕端午有多姿多彩的地方特色风俗。潮人《端午》诗云:“家家插艾望消灾,欲食粽球兴满怀。更喜龙船竞渡处,锣频鼓急桨花开。”诗文道出了潮汕人过端午的生动情景。凭吊屈原。只管对端午的得名和始源历来杂说不一,但农历五月初五,确实是爱国词人屈原怀才不遇,忧国伤时,悲愤投汨罗江殉难的日子。端午起源“屈原说”的最早记录是,萧梁时吴均《续齐谐记》中说:“世人作粽,并带五彩丝及楝叶,皆汨罗之遗风也。”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在五月初五殉难后,楚国百姓便往江里扔粽子,使屈原之尸免遭鱼虾之吞没,此说相沿迄今。故潮汕把端午看作是纪念屈原的日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