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关于端午节有哪些来历

  农历五月初五,俗名“端午节”。“五”与“午”通,“五”又为阳数,故端午又名端五、重五、端阳、中天等,它就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。这一天必不行少的活动逐步演化为:吃粽子,赛龙船,挂菖蒲、艾叶,薰苍术、白芷,喝雄黄酒。据说,吃粽子和赛龙船,就是为了纪念屈原,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定名为“诗人节”,以留念屈原。至于挂菖蒲、艾叶,熏苍术、白芷,喝雄黄酒,则据说就是为了压邪。

  端午的来历之一:纪念屈原说。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《续齐谐记》和北周宗惊《荆楚岁时记》的记录。据说,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汩罗江,死后为蚊龙所困,世人哀之,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,以驱飞龙。又传,屈原投汩罗江后,当地百姓闻讯马上行船捞救,一直行至洞庭湖,终不见屈原的尸首。当时,恰逢下雨天,湖面上的小舟一起聚集在岸边的亭子旁。当人们得悉就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,再次冒雨出动,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。为了寄托哀思,人们荡舟江河之上,尔后才逐步发展变成龙舟竞赛。看来,端午吃粽子、赛龙船与留念屈原有关,有唐代文秀《端午》诗为证;“节分端午自谁言,万古风闻为屈原。堪笑楚江空渺渺,不能洗得直臣冤。”

  二、关于端午节有哪些古代诗人和诗词

  1、《端午雨饮伯英池馆》

  [宋]韦骧

  山城重午遭阴晦,谢氏池亭亦自堪。

  野色映来歌舞好,炎威消去酒肴甘。

  手中菖屑随杯泛,头上榴花带雨簪。

  且尽主人留客兴,明年谁北复谁南。

  2、《五日》

  [明]何景明

  五月五日天气鲜,艾叶榴花堆眼前。

  乡土岁时殊不恶,闾阎风俗自堪怜。

  邻人角黍能相送,野老蒲觞得共传。

  回首十年车马地,每逢佳节泪潸然。

  3、浣溪沙·端午

  北宋·苏轼

  轻汗微微透碧纨,明朝端午浴芳兰。流香涨腻满晴川。

  彩线轻缠红玉臂,小符斜挂绿云鬟。佳人相见一千年。